还记得你们高考时的作文题吗?
我是78年参加招生考试的,因为考试的第一天就是语文考试,正巧作文的题目与当天(8月1日)吻合,“八一节的感想”,所以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记得我首先写了八一节的来历,老一辈革命者,英勇奋战前仆后继,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最后联想到自己八月1日来参加的高考,一定要考上,要更加努力学习知识,将来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由于紧扣了八一这个主题,联想到八月一日的考试,及今后的理想,所以得了一个好成绩,终于考上了财贸学校。
如何看待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近日浙江高考语文阅读备受大家关注,事情是这样的。
这是语文阅读的最后一题,题目是:“一丝诡异的光”指的是什么?这种题很明显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题比较偏,大家也人肉出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想问问他到底答案是什么。
可是作者的回答却让人啼笑皆非,因为他说他也没有具体的答案,他只是为了搞笑,才加上最后一句话。
一句只是因为搞笑才写的,却坑苦了多少考生的心啊,虽说这也并不只是作者的错,毕竟现在的文化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凑出来的,可是作文一名作者,应该要为自己写的东西负责任。
再其次是,有关这种阅读理解,很多原作者都表示,我都没有理解的这么深,所以出题者在出题的时候,也要深思熟虑啊。
如何看待浙江高考一考生晦涩难懂的语文作文《生活在树上》?
最近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说它晦涩难懂,有人说它老道深沉。
其实正因为有了争论,才说明它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自古就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只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这就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这篇作文中使用了很多认为诘屈聱牙的词语:.嚆矢、.滥觞、振翮、沉锚、肯綮、祓魅、赋魅、祓除、玉墀。这些词语很少在文章中出现,所以不得不让人借助词典才能理解意思。
这其实牵扯到语言的风格问题,有人喜欢平淡自然、明快浅显;有人喜欢委婉含蓄、简捷洗练;有人喜欢深奥险怪、生涩拗口。而作为写作者语言的风格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来说,开始语言平淡,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积累语言变得生动,写作成熟后语言又会趋于朴实。
作为一个高中生能在作文中使用这些艰涩词既说明了他写作正走向成熟,又说明了他胸有点墨。
作为高考作文,我相信所有的考生都会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写作方式,当然也包括语言的表达。
没有人会冒着风险试图博取改卷人的眼球来证明自己的文笔不凡。四十分钟的作文时间,如果是故作惊人炫技的话,不成熟的作者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读过作文以后,我相信该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古文修养,而且还有广泛的阅读识记能力。
这从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可以看出,“海德格尔”“麦金太尔”“尼采”“瓦夫·米沃什”,足以说明作者具有广博的阅读量和深厚活跃的思想。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就是尽善尽美,它仍有几点不足之处。文中论述给人以空灵朦胧感,缺少形象的比喻解说,没有物化的具体实例。语言表达的句法不合常规,有欧化的倾向。
但这些都瑕不掩瑜,就它的旁征博引、立意深刻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我们都经历过高考,如果也是让写有关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论述题,我是写不出如此出彩的文章。
现在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当时阅卷不是由39改为55再改为满分,而是直接定为满分,那大家是不是还存在争议呢?
根据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目,你能写出800字的作品么?试一试,看谁写的好?
本人在杭州打工,今日端午欲观钱塘江景,恰过杭州高级中学考点,偶有感慨:
金丝桃灿烂,夹竹桃花开;
校院内深思,大门外焦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