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文案 > 正文

《卡萝尔》解说文案_16mm+褪色感+环境构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卡萝儿之旅”

《卡萝尔》解说文案_16mm+褪色感+环境构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卡萝儿之旅”

作者:吾爱影人

《卡萝尔》解说文案_16mm+褪色感+环境构图=“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卡萝儿之旅”

英国| 美国剧情/爱情电影《卡萝尔》,于2015年上映,由托德·海因斯导演,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菲利斯·奈吉编剧,影片讲述了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让中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改编,由于题材敏感,最初出版社还拒绝发行。之所以叫“盐的代价”,因为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曾是句时髦的流行语。如今,随着影片《卡萝儿》的出现,大概不久就会再出一句类似的话,比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次与卡萝儿在一起的温暖旅行”。这是一部温柔的,温暖的,足以感动每颗心灵的电影,不论这颗心灵属于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一段美到只有在理想和梦幻中才能葆存的感情,一定需要和现实拉开适当的距离。断背山之美的距离在于空间——它的情驻藏在深山里,无处染尘埃;而卡萝儿之美的距离则在于时间——它的爱包裹在岁月中,无惧变形容。如果说《断背山》通过空间铺陈,那么《卡萝儿》则巧借时间立意。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已经发黄的年代,借助白驹过隙的无形之力,这段凄美情爱获得了足够的澄澈感。这是电影人的艺术造诣为观众带来的美好体验。?为了再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都市的感觉,本片导演和摄影师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数字摄影,也没有选择常规的35毫米胶片,而是独具匠心地选用了16毫米胶片(准确说是超16毫米)。16毫米提供的颗粒质感能够比较贴切地呈现人们对四十到六十年代事物的视觉经验——不论是通过早期的彩色电影还是当时的照相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他们既没有使用数字摄影,也没有使用35毫米——摄影指导Edward Lachman解释说:“即使是35毫米底片,经过数字中间处理后,也显得缺乏颗粒感”(《Variety》报道)。而之所以对颗粒感特别看重,是因为Lachman认为颗粒感会为画面额外增添一层表意。换句话说,让人物和景物多获得一份情感表达。?本片的色彩处理也颇具慧心。正色不多,颜色对比度和饱和度都不高,尽力避免强烈的对比色。这些处理都保证了影像的温和,情绪的节制,给人一种褪色之感。特别是有些场景的颜色泛绿,有一种特别的怀旧感,像前苏联生产的电影胶片的那种感觉。这种怀旧感之所以特别,在于它有一种奇妙的洗刷作用,好像能够滤除掉画面上情感的浓烈部分。?本片还有一大特色,是它有很多很偏的构图。比如卡萝儿和特蕾斯在饭店第一次“约会”的这场戏。主人公被置于了画面的右下方的四分之一区域,画面其余四分之三的部分都是餐厅的环境。同时,在这个镜头里,远景处还可以清晰看到吧台服务生的侧身。这个画面中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是不起任何叙事作用的,完全是为了呈现环境。当然,如果我们认同导演的理解——环境和人物之间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些看似无用的环境内容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物,推进故事。此外,这个镜头的景深也比时下主流的好莱坞电影深很多,颇似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特点。?反打过来,也如此。?再看这个!?总体来说,《卡萝儿》作为一部非好莱坞电影,确实呈现了与当下主流好莱坞电影有巨大差异的美学品格。它善于运用环境塑造人物——虽然环境不直接参与叙事,但它为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表达增添了一个额外的维度,含蓄的维度,使得观众有福品味这份绵绵不尽的情感。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