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解说文案_《托尼·厄德曼》:德式“喜剧”不负责搞笑
作者:吾爱影人
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罗马尼亚喜剧/剧情电影《托尼·厄德曼》,于2016年上映,由玛伦·阿德导演,玛伦·阿德编剧,影片讲述了Inès在一家位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导演: 玛伦·阿德主演: 彼得·西蒙尼舍克 / 桑德拉·许勒 / 米夏埃尔·维滕博恩 / 托马斯·洛伊布尔 / 显然德国人的幽默感实在不怎么样,不然这么一部被打上喜剧标签的电影几乎全片都怎么好笑,最后都快给我看哭了,可千真万确在这样一个有些荒诞、有些夸张的剧情片里有着太多的喜剧元素,似乎并不像把谁逗乐,就像父亲Winfried说的那些不好笑的玩笑一样,让人有些尴尬却充满了善意。德国人的喜剧也是严肃的,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千万不要失去幽默感,尽管他们的幽默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其实我并非要讽刺德国人的幽默感,相反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调调,只是本片所表现的喜剧形式与我们通常看得国产喜剧和好莱坞喜剧并不相同。当然,影片中的喜剧成分是显而易见的,甚至父亲这个人物的属性也颇有荒诞的味道,而且在两代人的关系上也不乏讽刺的意味,甚至颇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段落,只是看这样的“喜剧”,观众会尴尬、会皮笑肉不笑、会用笑容来掩饰不适感,这些负面的感受似乎刚刚要证明这部电影的失败,可我却觉得正式这些令人有些难堪的感受反而证明了这样一部电影的出色,至少导演从始至终都没有讨好观众,导演通过电影在表达一对父女的感情、两代人的生活差异、生活差异背后的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导演用的表达方式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这部奇怪的电影就像这个父亲奇怪的举动一样起初令人摸不到头脑,可渐渐的散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托尼·厄德曼》的出色在于它能平稳完成的讲述一个颇有几分荒诞的故事,荒诞之外却有是现实的真情实感。本片始终围绕的父女之间的亲情,情感的主线是电影最清晰的脉络,父亲和女儿的形象是两代人的一种表达,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一种表达,尽管在这个时代似乎这样的问题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可寻常之外的不寻常令电影有个发挥的空间,因此触动了观众。 很难得这样一部平淡的大篇幅的电影能拍的如此精彩,甚至没有什么起伏却一直抓住观众,欧洲电影在表达上总能给人惊喜,就像本片中的荒诞其实是更为现实主义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技巧相比好莱坞式的高科技更为令人惊喜。 本片出彩的也是父亲这个人物,在简单的交代了背景之后,女儿的生活一直是叙事的重点,可父亲在女儿生活中的出现改变了女儿的生活轨迹,这种刻意的乱入看似是一种闯入,其实却是一种引领,父亲对于女儿的关系,不是生活上的照顾或者苦口婆心的劝解,而是介入其中打乱女儿固有的生活,从起初的不理解到最终的拥抱,这是很长的一段路,这期间对于情感的细腻的表达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或许影片在告诉观众,在“幽默”之外生活之中的幽默感才是情感最正确的出路。
请自行对文章进行校对,对语句与词语进行微调后可发布通过原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